人权观察吁中国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尊重当地民众
-
一带一路峰会前夕 人权观察吁中国尊重民众权益
北京,4月22日 -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举行之际,人权观察组织敦促中国政府在项目发展过程中切实尊重人权,并咨询项目所在地区的民众意见。 然而,也有学者表示,对一项全球发展计划进行指摘并不难。
人权观察于4月22日发出新闻稿,呼吁即将举办的北京峰会“尊重人权,承诺透明和公众咨询”。他们强调,此次峰会不应仅限于政府高官间的外交互动,更应真实反映项目当地民众的关注,保障民众知情权。
本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第二届这类会议,将于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外长王毅近日称,这是中国今年举行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据报37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和两个国际组织将出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峰会没有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参加。
此外,美国方面已宣布不会参加北京峰会,称“一带一路”为“面子工程”,而以德、法为首的欧盟国家则担忧这项倡议可能影响欧盟统一。 同时,“一带一路”可能导致债务陷阱的声音也持续存在。
在上述背景下,人权观察此次突出表达了对人权的关注。费尔·罗伯逊(Fair Rosson),人权观察亚洲区副主任,向美国之音表示:“现实情况是,一带一路倡议很多内容详情,并没有告之当地民众。这些项目的建议和思考不透明。很多情况下,相关项目对当地民众的影响是负面的。” 他举例说,例如老百姓要失去土地,面临搬迁,而一旦民众向政府提出关切,人权就会受到践踏。这种情况在亚洲各地很多国家发生。
新闻稿列举了多个具体案例,例如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当地渔民因工程建设不透明,出海道路被阻断,祖传的生计被破坏而抗议。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港的建设中,填海造地引发了民众对环境和生态的担忧。
费尔·罗伯逊强调,中国政府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应推动相关工程项目透明化,并批评柬埔寨政府镇压抗议活动。他指出,这种模式与中国国内强拆做法相似,忽视当地民众需求和利益。
他对峰会没有民间代表参加表示遗憾,呼吁“一带一路”不要按照中国国内的强拆模式推进。否则,民众误解、官员滥权等问题将会困扰一带一路沿线,造成动荡和不安。
南华早报星期二发表一篇题为“中国规划自己的路”的文章指出,为减少外界对“一带一路”的猜忌,中国官方强调使用“一带一路倡议”的说法,而不使用“战略”或者“计划”之类的词语。
文章援引英国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乔治·麦格纳斯的话说,北京目前并非试图制定自己的规则,或者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中国的目标不是推翻其并不喜欢的全球秩序,而是使其更加符合自身利益和行为规则。
此外,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所长加尔·鲁夫特指出,中国是如今全球提出发展蓝图,并且提出实施方案的唯一国家。对这项计划进行指摘,指出其危险和缺陷很容易,问题是,又有谁能提出解决方案,而且拿出自己的资源支持这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