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站南海:声索重实效轻
-
中国在帕拉塞尔群岛建北斗卫星地面站,专家称主权声索意义大于实质
近日,中国在帕拉塞尔群岛的北礁和浪花礁上分别设置了北斗卫星地面站,并连接到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这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系统正式在该海域投用。据《枢密院十号》文章称,这两座基站解决了中国岸基系统在帕拉塞尔群岛的覆盖盲区问题,可以实时跟踪美国舰船行动,为中国在南海“设一道实实在在的护栏”。
然而,南华大学专家孙国祥指出,尽管北京近年来在南海不断进行军事部署让外界担忧,但这两座卫星地面站对于中国主权声索帮助有限。他说:“中国建接收站,它的主权的声索意义是远高于实质意义。...这些辅助效果并没有办法直接证明,这些岛礁就是从主权上面是隶属于中国。”
尽管如此,孙国祥提醒,虽然卫星地面站无法为中国在南中国海提供“主权认证”,但这很可能进一步让中国在与美国和俄罗斯的太空竞逐上扩大其影响力,“当然,能够制太空、也可能制南海的岛礁”,成为“整个中国大战略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东盟正在努力推进常态化军事演习。印尼军事参谋长尤多表示,东盟已同意每年举办军事演习,并将扩大至陆海空三军的全面战争演习。 孙国祥认为,未来应该观察的是“东盟的联合军演会不会向北延伸”,像是到菲律宾附近海域、或是越南或马来西亚和中国之间有主权争议的海域,进行联合巡演、或是人道救助演习。
他表示,“如果是如此的话,我们就可以更确定的是,东协真的是自己站起来了,有意愿地和中国对话...那就这几点而言,其实意义是非常重大。” 但由于东盟先前一直不愿公开点名北京破坏南中国海和平的最大威胁,所以未来要展现东南亚国家联盟维护海上主权的态度的同时,恐怕也会小心翼翼避免挑动中国敏感神经,这可能是一项艰难的挑战。
斯坦福大学专家鲍威尔指出,今年5月,印度与东盟成功在南中国海展开为期2天的联合海上演习,显示若区域强权愿意提供援助,东南亚各国未来仍有可能联合其他国家在南中国海扩大举办军演,此举除了能借此将东盟演习常态化,还能藉由外部力量,间接遏止北京在这块具有主权争议的海域进行挑衅行为。
加查马达大学的南中国海专家阿萨纳则建议,与其强调军演频率与规模,东盟不妨先以科学调研的方式与内部成员扩大合作,这不仅能加强东南亚团结,避开“军演”字眼的联合行动,也会让中国难以对此多加置喙。
阿萨纳说:“与其作联合巡演,为何我们不(先)做联合侦查,像是出于科学目的的调查、或是海洋科学研究。我们可以在区域内讨论海平面上升的问题、海洋学等。我认为我们可以开始涉及科学方面的合作,然后开始真正建立信心和信任,当信任建立后再进行其他合作。为了不要太过于激怒中国,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进行,如果从科学角度进行,比起参与巡演,参与(调查)的各方都会采取更容易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