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灾难记忆与重返故土
-
30年后,切尔诺贝利依然是“家园”:灾难记忆与重返故土的愿望
乌克兰切尔诺贝利4月26日迎来了30周年纪念日,这场 catastrophic 核事故让这座城市成为了全球最深刻的核灾难警示。 30年前的那一天,苏联控制下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释放出大量辐射物质,116万人被迫撤离,之后数年内污染范围扩大,又22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对于那些曾在切尔诺贝利生活的人来说,这场灾难的记忆依然如影随形。亚历山大·克鲁兹维奇先生回忆起他在事故发生后的景象:“我看到天空发出一股血红色的光芒,像日落,但太奇怪了,太阳怎么会在这时候出现?”第二天,当局才告知他们发生了核泄漏事故。
位于下风口的普里皮亚季城镇如今成了纪念碑,它见证着这场世界上最严重核事故的悲剧性后果。荒废的建筑、辐射的树木和被遗弃的防毒面具,都诉说着那段令人心寒的历史。然而,在这一片荒凉之地,依然存在着生活的迹象。几百名年迈的撤离人员重新回到这个隔离区生活,他们默默耕种,试图重建他们的家园。
尽管科学家警告说,切尔诺贝利至少需要两万年才能恢复安全居住的环境,但对于一些撤离人员来说,切尔诺贝利依然是家园。亚历山大·克鲁兹维奇先生每周都会从基辅赶到切尔诺贝利的一家医院工作,那里距离他曾经的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他说:“我母亲曾对父亲说,我们回去吧,我们回去吧,但他们没能做到。”
这场灾难也让全世界意识到核能的危险性,提醒人们要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安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