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会风波:宗教政策引矛盾
-
北京守望教会风波持续:僵化宗教政策引发矛盾
北京—— 自4月10号失去室内敬拜场所以来,北京非官方教会守望教会连续多个星期试图在户外集会,导致教友不断被拘留扣押,教会领导人则处于24小时软禁。这场事件再次暴露了中国僵化的宗教政策与当代社会需求的脱节,引发国际观察人士的关注。
中国官方媒体指责守望教会试图政治化自身,并用宗教自由打擦边球。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发表社评称其企图通过对抗实现自身要求。政府担心的是宗教发动群众的力量。美国汉诺威学院历史系教授连曦指出,历代中国统治当局担忧的并非宗教内容,而是宗教的影响力。
“政府担心的当然是宗教的组织和人员,就是广大群众的力量,” 连曦表示,“宗教具备这样的能量,而且基督教组织非常有效灵活,政府会把它看作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他认为守望教会与政府的对峙局面短期内难以结束,因为宗教必须纳入统治当局所能控制的范围内。
观察人士指出,中国宗教政策几十年来未曾改变,在处理非官方教会等问题时采取一刀切而非灵活的方式。基督教人权组织对华援助协会创办人傅希秋牧师批评道:“中国政府的做法仍然沿用了50年代旧的宗教管理思路和方式,甚至提出来要解散守望教会主任牧师和管理委员会成员,由政府接收才能回到室内聚会。” 他强调,中国的信徒决心很大,不会为中国政府的打压所吓倒。
杭州作家昝爱宗从基督徒角度出发建议守望教会加强与政府官员之间的交流,邀请官员进教堂聆听讲道,见证敬拜活动,让官员了解基督徒是和平的信徒,没有任何违背法规的地方。他认为政府主要担心信徒进行政治活动,将其视为不稳定因素。
美国普度大学宗教问题专家杨凤岗教授在其文章中指出,中国政府应该允许在三自之外登记而成为公开的教会,只有这样才能开创新局面,建立新秩序,更好地构建一个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