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民众对“大政府”态度波动
-
美民众对“大政府”态度波动:危机与经济息息相关
在美国,“大政府”和“小政府”始终是两派不同的思潮,而美国民众的态度随着经济形势和安全状况的变化而波动。当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时,民众更倾向于“小政府”,希望个人和企业发挥更大作用;然而,在危机时刻,人们往往寻求政府的帮助和介入,期望联邦政府扮演更大的角色。
25年前,美国经济正处于复苏时期,近60%的民众希望政府不要过多干预。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克林顿宣布“大政府的时代结束了”,并以压倒性优势连任。然而,历史证明,“大政府”并非毫无民意支持。
“大萧条”催生了罗斯福新政;911事件后,小布什总统推动国家安全项目和军费开支扩张;2008年金融危机为奥巴马总统开启经济和医保改革提供了民意支撑。如今,新冠疫情也为拜登推行“大政府”提供了东风。
盖洛普最新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希望政府“做得更多”,这是该民调自1992年创办以来最高的比例。然而,分析普遍认为,随着疫情结束、经济复苏,“大政府”的支持或将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美民众对政府的态度呈现严重分裂之势。拜登的1.9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民主党选民中的支持率高达90%左右,但在共和党选民中只有30%。此外,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依然偏向负面,且60%左右的人对“社会主义”持负面看法。这意味着即使民众支持政府扮演更大的角色,但他们依旧对政府的边界有严格设定,并对政府过度介入充满警惕。
拜登在推动“大政府”路线时,经常将中国作为对比对象,强调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和科技研发领域的公共投资占比远超美国,并认为增加公共投资是赢得与中国的竞争的关键。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管理项目主任托德•贝尔特指出,中国的“大政府”是“指令式”的,而美国的“大政府”则更多是“说服式”,需要通过激励、补贴等方式引导经济发展。他同时指出,美国的政治制度使得即便是“大政府”也面临很多权力的限制。
然而,反对“大政府”的人认为,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中央集权的“大政府”都不适合。传统基金会预算问题研究员戴维·迪奇表示:“一个庞大的中央政府控制着一个庞大的国家是不可能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