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毒奶阴影笼罩 中国奶制品遭禁售
-
三鹿毒奶粉阴影未散 中国奶制品遭禁
北京时间9月20日 – 三鹿毒奶粉事件持续冲击中国国内外舆论。据报道,食用三鹿奶粉患结石婴儿数量仍在增加,中国奶制品在香港、澳门以及部分亚洲国家被停止食用或者禁止销售。与此同时,中国官方被质疑在国际场合混淆视听,掩盖真相。
结石病例增多 蔓延至多个地区
尽管中国卫生部已于9月19日开通了12320热线电话咨询服务,并要求各地尽快建立类似热线,组织专家解答医疗救治及健康危害问题,但河北省境内食用奶粉患结石病的病例仍在上升。据新华社报道,河北省泌尿系统结石的婴幼儿已达5770人,其中一人情况严重。
中国奶制品被禁售港澳地区
含有三聚氰胺的中国奶制品已流入香港、澳门等地区。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澳门学校在2007至2008学年有7000人饮用过伊利公司生产的高钙低脂牛奶,该品种的伊利牛奶已被香港和澳门当局证实含有三聚氰胺。一些澳门学校已停止供应伊利牛奶,存货等候澳门教育局召回。
马来西亚卫生部也宣布禁止进口所有中国奶制品,以防消费者被三聚氰胺毒害。
世卫组织质疑 中国官方回应引发争议
尽管中国卫生部声称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了奶粉污染事件,但世卫组织驻华总代表韩卓升此前曾表示,会要求中国解释为什么问题奶制品事件发生后没有作出应有的公布,并警告如果故意不公布将是一件严重事件。
自由亚洲电台报道说,由于中国官方此前一直未对公众公开披露有关毒奶粉事件的详细情况,外界质疑其隐瞒和延报真相。
独立评论人士批评 中国官员推诿责任
独立评论人士昝爱宗向美国之音表示,报喜不报忧是中国新闻的通病,而卫生部为了掩饰当局失职和监管不力而混淆概念,“第一时间”的说法应为“第一次”。志愿协助三鹿受害家庭的律师喻志明也指出,毒奶粉事件爆发后,各级官员首先做的是互相包庇,推卸责任,把责任推到奶农身上。
这场危机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同时也暴露了中国政府在信息透明度和监管体系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