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信心降至低谷
-
中国消费者信心降至低谷 通胀担忧加剧
据最新调查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2009年来的最低点,对通胀的担忧是消费者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专家预测,中国通胀问题将会进一步加剧。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尼尔森公司共同开展的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2010年四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0,比上一季度回落4点,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未来物价依然会上升,30%的消费者储蓄预期较强。
调查还指出,消费者对通胀预期的上升,尤其是对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担忧,是导致四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即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
尽管中国央行过去四个月多次提升利率以及银行准备金率来控制流动性,但中国的物价水平仍然超过了政府所期望的4%的目标水平。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4.9%,高于去年12月份的4.6%。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通胀问题主要是其国内货币供应量激增造成的,而不是像中国政府声称的那样受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比前一年上涨了19.7%,达到73万亿元,超过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67.5万亿元的规模。过去两年,货币供应量增加了55%,信贷量上涨了60%。
总部设在德克萨斯的美国私营全球情报预测机构斯特拉福的中国经济学家马修·格特肯表示:“过去两年的过量信贷和货币供应量扩张当然是导致通胀的原因之一,但这主要推动了房价的上涨,这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而在食品方面,我认为他们在食品这块儿有很大的通胀压力。”
他指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的激增以及最近几个月主要小麦生产区的干旱进一步加剧了食品价格的上涨压力。
**专家建议采取更严厉措施控制通胀。**多门资本研究的编辑伯特·多门表示,鉴于中国央行提升利率和银行准备金率的措施并不是太有效,他建议限制信贷。
“限制信贷是痛苦但唯一有效的遏制通胀的手段。” 多门举例说明,1970年代,美国正是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成功遏制了高达两位数的通胀率。
**中国官方媒体则表示,货币紧缩周期可能已行至下半程。**报道称,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以中国央行三次加息、五次上调准备金率为标志,货币政策基调逐步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
然而,格特肯预测,中国的通胀还会进一步加剧,因为中国决策者们并没有改变促进增长的战略。“他们是采取了一些紧缩(信贷)的措施,但是,真正的做法是让它保持稳定。从财政角度来说,他们还在计划进行巨大的投资。关于这个,在即将举行的人大会议上我们会了解更多。”他说道,“新增贷款相对仍然很高,再加上大规模的公共投资,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仍然希望促进增长,通胀还会紧随其后的。”
中国面临的通胀挑战将继续引发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