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拒西方人权建议 引发国际关注
-
中国拒绝部分人权建议,西方媒体聚焦焦点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于近期对中国的人权状况进行了审议,中国接受了部分建议,但也拒绝了许多重要的建议。而西方媒体则对此展开了详细报道,重点关注了中国所拒的建议内容和其背后的意义。
根据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拒绝了来自7个国家的全部建议,包括瑞士、英国、法国、墨西哥、捷克、意大利和匈牙利。被拒绝的建议涵盖多个领域,如尽快落实《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废除死刑、成立符合巴黎原则的人权机构、扩大新闻自由法规至内地记者以及容许维权人士透过和平示威表达意见等。美联社报道称,中国还拒绝了关于制止刑讯、尊重少数民族和允许独立专家调查侵犯人权事件的建议。
与此同时,西方媒体也引用了中国活动人士的观点,他们对中国政府在人权议题上的表态表示质疑。著名民运活动人士王丹就刘晓波案件指出,中国代表声称“有公正的审判”,却没有任何控告罪名和正式审判程序,这种做法明显违反了言论自由。
尽管如此,中国官方媒体则强调中国一贯积极参与人权对话,并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交流。他们声称中国将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进步。此外,《人民日报》还提到中国分别与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保持着人权对话。
然而,在去年12月,人民网刊登了一篇评论文章《当“人权”成为西方“最后的稻草”,》,用嘲讽的语气暗示西方利用“人权”作为政治工具,并且该工具已经失去了效力。
此次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审议中国状况引发了全球关注,中国接受和拒绝的建议也体现出其在人权领域的立场与挑战。而西方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则更加侧重于揭露问题焦点,并引入了多方声音,为读者提供更全面、客观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