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改革:补贴与亏损的困境
-
"补贴王"与"僵尸企业": 中央企业改革面临新挑战
近年来,中国上市央企业绩表现备受关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前三季度,306家上市央企及其子公司中,出现亏损的公司达到67家。钢铁、煤炭、航运等传统行业更是“业绩亏损的重灾区”。
巨额补贴成企业赖以生存的依靠
面对业绩下滑,部分央企选择转让变卖资产,但大部分企业依然依赖巨额政府补贴。数据显示,中国石油自2012年以来累计获得政府补贴342.24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补贴王”,东方航空以98.26亿元的补贴额排名第二。
央企规模庞大,却频现亏损谜团
过去十年,央企作为政府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方式,一直是影响经济走向的最重要力量。据去年两会期间公布的数据,央企总营收占中国总额的43.3%,而民企500强营收占比为17.9%。然而,这些巨头却频现亏损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
网友在微博上讽刺中石油说:“卖世界上最贵的油,亏世界上最多的钱,获世界上最多的补贴。” 中石油多次荣膺“亚洲最赚钱公司”的称号,去年一年的净利润高达1071.73亿元,却屡屡抱怨业绩亏损,钱不够花。
专家观点: "政策性暴利"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对于央企频现亏损现象,专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时评人马涤明指出,如果企业整体经营上盈利,只是某项业务亏损,政府没有补贴的理由。这就是所谓的“政策性暴利”。
人大教授周孝正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他说:“它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像中石油典型的那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他还谈到,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经济体制改革不但进行不下去,所取得的成果也会得而复失。
“僵尸企业”困扰: 高负债、低效益
除了中石油这种“坑”取补贴的央企,还有一大批高负债、低效益的“僵尸企业”嗷嗷待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指出,“‘僵尸企业’,主要分布在钢铁、煤炭、水泥等重资产行业,连年亏损且面临库存重压,维持其正常运行需要很大的现金流。”
民营企业:创造就业机会的引擎
不少经济学家和学者则认为,关闭“僵尸企业”对中国经济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曾获得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奖的经济学者茅于轼在他的《一个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一书中说,“每年新增加的上千万名准备就业的青年人靠民营企业创造就业机会”。曾任美国高盛投资银行经济研究执行董事的胡祖六也在《改革是最大政策》一书中说,“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是靠国企实行现代化的”。
周孝正在谈到国企对地方民生的贡献时也谈到:“因为现在民企负责着一多半的就业。国企实际上在它那儿就业的人并不多。国企作用没那么大了,而且它的效率非常之低。它占有大批的国有资源,但是它创造的就业机会和税收都跟它占的巨大的资源是不成比例的。”
结论:
中国央企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平衡政府干预与市场化运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提高企业效率和盈利能力,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