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增加进口缓解中国通胀
-
中国金融高官:贸易顺差是通胀根源 呼吁增加进口而非压缩出口
近日,中国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北京大学一场报告会上指出,长期项目的大量顺差是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发达国家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了中国贸易顺差过大,从而引发通胀压力。
易纲表示,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需要大量买入外汇,而这会导致基础货币供应增加,进一步加剧通胀。尽管央行一直在努力对冲这种压力,但问题根源在于顺差过大,因此需要从减小顺差着手。
易纲强调,减少顺差并非要压缩出口,而是要增加进口。他呼吁地方政府转变“奖出限入”的思路,大力发展服务业,限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量大的产品)产品的出口。
对于外界对中国贸易顺差存在“热钱”的说法,易纲表示,尽管一些空壳公司倒汇等案例确实存在,但从宏观上看,主要贸易伙伴的海关数据显示,他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比国内统计数字更大。因此,他认为宏观上并没有太大出入。
中国经济学家:重点在于进口而非出口量
位于伦敦的宏观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国际资深中国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赞同易纲对于中国贸易顺差的看法,认为重点不在于外界过于关注的中国出口量,而是如何增加进口。
威廉姆斯指出:“我不认为中国的出口量本身有什么大问题,问题在于它的进口量与出口量不相符…因此中国这方面的症结在于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差异。如果中国能够通过增加内需和增加进口等方式弥合这个差异,不仅有利于中国国民的福祉,也有助于其他国家的增长。”
易纲还对国内针对外汇储备投资多样化的意见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以国家名义在现货市场购买商品肯定会抬高商品价格;如果用外汇购买,最终受损失的还是中国。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用市场方式而不是国家方式。
温和派政策:微补而非猛药
易纲表示,应对通胀压力和国内宏观经济层面的风险,要用“中药疗法”,也就是在扩大内需、减少外需、提供工资和社保、改革资源产品价格、放宽对外投资,以及增加汇率弹性等方面都有“一点”进展;同时预期“物价还会上涨一点,增长速度略微降一点,质量高一点”。总体上,易纲对中国应对目前的通胀压力和中国国内宏观经济层面的风险开出的这剂“中药方子”是要微补,但绝对忌下猛药。
威廉姆斯认为,易纲的话代表了中国国内温和派的意见,也就是中国的不平衡问题源自于结构性问题。他们担心动作过大,例如让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会令许多小型出口公司和个人难以适应,因而导致大量公司倒闭,工人失业等问题。
尽管如此,威廉姆斯认为,中国在调整方面问题不是过快,而是过慢。“我认为过去几年中国在这方面的动作过于缓慢。它还需要继续向前推进,尤其是在汇率和其他变化不够快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