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雾霾纪录片引发热议 专家称中国能源转型或将加速
-
雾霾纪录片引发中国热议,美专家:中国能源转型面临挑战
华盛顿 – 中国知名媒体人、前央视记者柴静于今年2月发布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一经播出便在互联网上引起巨大反响,点击率已突破亿大关。这部以煽情和科普手法呈现中国雾霾问题的纪录片,揭露了政府监管不足、国有企业垄断行业决策等问题,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讨论。
大多数网民对《穹顶之下》持支持态度,认为柴静尽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为大众科普雾霾知识,并对政府施压,呼吁尽快解决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难题。
美国威尔逊研究所中国环境论坛负责人吴岚表示,虽然纪录片并没有提供全新的信息,但其形式生动,成功激起全国的讨论。她指出,尽管许多网民都了解雾霾问题,但《穹顶之下》以卡通的形式清晰地展现了2.5对人们呼吸系统的影响,使大众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治理雾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然,也有一些声音质疑纪录片中的数据和事实。但是吴岚认为,这部纪录片并非一篇严谨的论文,对个别数据锱铢必较没有意义。她强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范围如何、为什么我们需要警醒、可能的解决方案,才是最重要的信息。”
尽管《穹顶之下》引发热议,但中国官方对该片的态度却比较谨慎。上海中宣部下达指示,要求各级媒体网站不再报道这部纪录片以及相关内容。一些有关《穹顶之下》的视频评论也已被关闭。
尽管如此,《穹顶之下》依然揭示了中国当前能源问题的现状。中国空气污染超过60%来自煤和油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同时面对数量和质量要求这两大挑战。
吴岚表示,她已经开始看到一些乐观的迹象。去年,中国的煤消费量下降了2%,这是过去100年从未见过的现象。最高领导层有意愿将能源产业从煤炭转移到其他方面,但这无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尽管面临挑战,吴岚对中国政府的政策持乐观态度,并预测在“十三五”期间,政府将把环境问题列入重要议题,对大气污染法的修订也赋予环保部门更大的权力和人力。同时,随着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国际化进程,他们必须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推动能源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