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毒地修复” 黑幕重重
-
中国“毒地修复”成为利益链条,黑匣子成隐患
中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而政府对“国土整治”的行动也备受关注。 近期,《南方周末》报道“不能说”的土壤普查秘密,以及一系列媒体调查揭示了“毒地修复”行业的现状:从缺乏透明度到利益链条腐败,中国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国土安全挑战。
一、污染数据被封锁,真相难觅
2006年启动的大规模土壤环境状况调查,结果却秘而不宣。官方声称“数据敏感”,涉及出口农产品安全问题,专家们无法向外界透露有关此次调查的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公开指出,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3亿亩,比国家环保总署公布的数字多出一倍之巨。
二、“毒地修复”变成利益链条
“毒地修复”这一专业工程在美国历经多年程序才能完成,但在中国却以“短平快”的方式敷衍了事。地方政府负责“买单”,而政府属下环境科学院开办的公司承接项目,从调查评估到工程承包,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利益链条。
三、黑匣子成隐患,真相被掩盖
由于缺乏透明度,“毒地修复”成了一个“黑匣子”。土壤修复从业者对场地污染数据讳莫如深,施工地点也三缄其口。媒体调查揭示,许多搬迁工厂遗留下来的棕色地块未经“清毒”,已被建成房屋和公共设施,埋下了无穷隐患。
四、国土安全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
中国国土安全是保障政治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政府官员不要将“国土整治”变成寻租空间,企业需要高度自律,否则没人救得了中国,救得了中国人。须知国土再继续沦陷成污染之地,上层与富豪可以逃离,但广大底层与中产者却无处可逃。
专家呼吁,加强对“毒地修复”行业的监管,提高透明度,保障公众利益和环境安全。同时,也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